今天(12月10日)上午,国内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——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项目全容量投产发电,年发电量可超过100亿千瓦时。

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项目共安装了701台风电机组,建立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革命老区,每年能够提供清洁电能超过100亿千瓦时,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约296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02万吨,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效益。
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杨长利表示,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项目是国家第一批沙戈荒风光电大基地项目之一,也是第一批项目中建成规模最大的陆上风电大基地,为推进国家双碳战略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、乡村振兴提供清洁能源助力。
据介绍,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项目也是京蒙对口帮扶合作政策项目,通过建立风电装备制造创新示范产业园等手段,目前已解决当地就业1000余人,创造税收4亿元。
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杨长利表示,未来将进一步加大新能源科技创新投入,继续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密切合作,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,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、产业控制、安全支撑作用,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(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陶嘉树)
中新网广州12月10日电 (记者 蔡敏婕)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9日在广州发布《数聚湾区智汇未来——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》(下称:报告)。该报告指出,大湾区数字经济具备了集群式创新的核心要素和条件。

普华永道发布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》。蔡敏婕 摄
第二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暨数字湾区发展论坛正在广州举行。普华永道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数字湾区发展论坛上发布报告。
数字经济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础深厚,其中,广东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6.4万亿元人民币,连续六年位于全国首位。随着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大湾区数字经济的新引擎按下了“加速键”,新一轮科技浪潮和新型工业化将更大范围、更深层次席卷大湾区,创新技术与创新集群不断涌现与扩散。
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及南部市场主管合伙人张立钧表示,对标世界三大国际性湾区,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明显,空间范围更大、产业领域更宽,集中了人才、资本、技术等创新要素资源。

报告数据显示,在广东58039家优质企业中,深圳的优质企业最多,有27598家,占总数的47.5%;其次是广州,优质企业15740家,仅为深圳的57%,但在智能网联汽车、数字创意赛道的企业数量最多,而东莞、佛山、中山等城市则在高端装备智造、智能家电、智能机器人等赛道涌现一批优质企业。
香港数字经济规模超千亿港元,优势产业是金融科技和生物科技。澳门数字经济处于发展初期,数字文旅是其最重要的业态。
报告指出,数字技术正重构大湾区的产业生态,产业赛道越来越细分,并且长期存在多元角色互动:即政府、链主企业、上下游生态企业、产业载体、产业资本以及服务机构,已形成一个产业发展的全生态结构。
报告指出,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对标世界三大国际性湾区的创新探索,同样具备特色发展路径。在科技创新方面,广深港科技走廊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集群第二位,广东有国家“双一流”高校9所,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位居全国第一,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超过50个;香港有五所大学进入世界大学排名Top50。粤港澳大湾区积聚了世界500强企业25家,超过了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,但企业利润与其他湾区仍有差距。
报告认为,粤港澳大湾区兼具了旧金山的科创要素,但需进一步提升培育企业规模和产值提升,同时香港和深圳也具备了纽约湾区的金融要素,再叠加看齐东京湾区的珠三角先进制造集群,大湾区数字经济具备了集群式创新的核心要素和条件。
数字经济时代是数据的时代。报告指出,当前数字湾区的障碍在于跨境数据要素流通,这是最近出台的《“数字湾区”建设三年行动方案》中最强调需要突破的。

张立钧强调,数据畅通流动是数字湾区建设的基础,建议大湾区要借助河套合作区积极开发利用和管理数据资源,完善粤港澳三地数据跨境流动规则,尤其是借助河套合作区探索“数据特区”试点,实现深港跨境数据合法流通。(完)